金融海嘯肆虐,大陸臺商如何走出不景氣,學者普遍認為,兩岸官方須在融資與產業升級上協助臺商,臺商也須重新定位市場策略,大力開發大陸內需市場和建立口碑品牌。 根據臺灣媒體經濟日報17日報導,經濟日報與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、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主辦的“大陸臺商走出不景氣”策略論壇,16日邀請;鶗麻L江丙坤、蘇州臺協會長黃維祝、福貞集團董事長李榮福、岳豐科技執行長林森福、連展科技總經理陳鴻儀等人演講,并邀集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、全國工總秘書長蔡練生、前;鶗麻L洪奇昌、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聶建中等人座談。
我會會長黃維祝發言:抱團取暖,建立生存力財力。
臺商是把企業當作生命,用一輩子經營產品,把員工當作重要資產,這種作法在大陸不是不可行,但是觀念上要改變,現在大環境不景氣,臺商更應發揮優勢突破現狀。臺商要經營得好,首要創建兩個力量,這里談的不是競爭力,而是如何求生的“生存力“,還有雄厚財務的“支撐力“,要有源源不斷的財力,臺商才能以空間換取時間。
大陸廣大的內銷市場和購買力,是吸引外資進駐的原因,臺商要打內銷市場,要講究行銷通路、品牌、物流、研發,但臺商在大陸多是中小企業,不像大型企業資源豐富,如果太拘泥過去在臺灣所學到的東西,以為大陸市場就是自己的天下,太相信自己不跟別人協作,經營當然會出現困難。
黃維祝認為,不景氣的行銷策略應該是“抱團取暖”。臺商個人力量微不足道,在兩岸解凍的今天,要靠政府力量,要由政府給予臺商協助,還要發動各條戰線臺商組織聯盟,靠著“團結”和“政府”兩股力量,鏈接大陸市場,共同解決行銷通路才有意義。根據他在大陸多年的經驗觀察,大陸招商活動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、政績考核息息相關,只要外資愿意進駐,地方政府通常愿意提供相當空間,只要臺商愿意集結力量去協調溝通,改變現況是可以做得到的。大陸很多內資企業良莠不齊、游走法律邊緣,又不遵守專利、品牌等規范,臺商應該爭取更公平、安全、公正的司法。
黃維祝認為,大陸增值稅率應降低到合理水平,并將多余稅源分給地方政府,讓內資企業不會因此逃稅,各地政府不必采取包稅制度,臺商才能和內資企業在同樣的起跑點上競爭。
|